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

裡面和外面互相獨立的世界3:格林納威死亡預告

電影《格林納威:胡說爸道》意外地單刀直入。格林納威被太太和兩個青春期女兒押著開了一場記者會,尖銳的提問圍剿,逼得他轉開目光不看對方,顧左右而言他。問他為什麼不回答,他說這是鏡頭外才講的事情。
妻女抱怨。
你總是不看人眼睛。你總是不直接回答問題,反而圍繞著問題本身打轉,用更多問題淹沒對方。
他回答了,但力持鎮定。在女兒幾乎逼哭他的時候,回答:「時間過去很久,我已經沒什麼情緒了。」
我覺得不算回答。哀嘆這種記者會壓迫性質的擊球來回問答,高度意識鏡頭公眾的窺視,格林納威重裝戒備、心存防衛,根本沒有自我揭露的餘裕,毫不電影。

但原來,他這輩子就是這樣的人,閃爍其詞,避談自己。
拍紀錄片只是一個藉口。太太女兒想要把他關在攝影機景框的捕鼠籠裡,壓在顯微鏡蓋玻片底下,逼問他那些,他在日常生活中永遠不會回答的問題。

格林納威離婚再婚,片中提問的兩個女兒都是拍片的現任太太莎斯姬亞.波德克所生,離婚後他沒再見過前任生的兩個女兒。
電影中,他跟太太--一位荷蘭藝術家--住在阿姆斯特丹。太太是錄像裝置藝術家,在格林納威畫展中一起展出主題錄像作品,或是夫妻共同作錄像裝置展。格林納威和他過去的電影,似乎成了她重要的創作主題。
大女兒說,跟媽媽上網搜尋,得知異母姐姐生了孩子,已經七歲。女兒抱著他頸子,上半身披在他頭上,問他難道不想見孫兒。
小女兒又是另一種刁難,問他,是否又會同樣拋棄她們姐妹。令人啞口無言。
太太不避忌從鏡頭後發出教練指示:「她只是個十四歲女孩。身為她的爸爸,這時候你應該要安慰她。」新手爸爸的他,連忙向女兒保證離婚不會再發生。
娶了這太太,格林納威手足無措需要翻譯時,就有翻譯。太太就是彼得杜拉克說的,企業組織需要一位經理人,幫助講話太專門讓人聽不懂的專家(格林納威)實現成果。
每個人的心事,外人難以想像。格林納威75歲了,只想80歲要自殺,離婚?哪可能。小女兒嘴巴說怕他離婚,但片中提問不斷引向死亡:你怕被活埋嗎?有人因為怕活著被誤判死亡,給醫師一把刀子,要求等他死後下葬前,醫師往他心口戳上幾刀,確保他不會在棺材裡醒來發現被活埋。女兒問:等你死了,也要我戳你幾刀嗎?
你希望死後畫作怎麼處理?丟掉可以嗎?
葬禮怎麼辦?
你真的80歲要自殺嗎?
這才是正題。說怕他離婚背後,女兒真正關注的:你真要自殺?你會拋棄我們嗎?
表示格林納威對自殺很認真。
這家人在討論父親決定要死這件事,在婉轉勸退和接納商辦後事之間反覆來回。一如當年他電影將食人、強暴、裸露、殺夫,與聖詩、名畫、教堂一視同仁看待。

電影裡,格林納威說寫歷史的人都在鬼扯,歷史沒有真的。
我想他說的不是歷史學家,是他自己,他拍電影就是個歷史膺品偽造師。
當年我愛格林納威那嚴整組織、排比對稱、詩性的無厘頭,認真嚴肅地虛構歷史文件,新聞旁白,標本,遺物,圖表。我覺得《姓弗的人列傳》超好笑的。朋友在電資館的辦公室三面隔間板裡跟我一起戴耳機看《建築師的肚子》,無奈看著我一個人癡笑到椅子快翻過去。
現在我明白了那是種逃避。藝術是,面對難題,顧左右而言他,越扯越遠,天涯海角不復返。
而那時候我確實需要逃避。

格林納威想去死。
他說是老。我覺得可能連跟年老都無關,這輩子一直想去死。
他一直對自己不滿意,對女兒態度也像在考試。
逛完美術館,女兒坐在邊角空地上翻看一疊名畫明信片,可能是紀念品商店剛買的,一一報出畫家名字。格林納威遠遠站一旁,說,講錯了五個,你要再加強。
我無法置信這有什麼好加強,格林納威剛才跟女兒作畫時,不是說「只要你畫得滿手墨汁就是好畫」嗎。
但他再加強說得理所當然。兩人都把遊戲看得極其認真,女兒懊惱失敗,認真核對,逼父親承認他弄錯一個,忘了兩個。父親身上流露一種伸手把物品歸好位的安心,令人不寒而慄。看到這段時,他會發現嗎?
過後我才想到,片中這段的意思是,格林納威亞斯伯格症過目不忘。隨手買買明信片,就記住那十幾個畫家清單。全家對此都理所當然。
他說,他問問題,世人反應都太慢,害他等得無聊,只好丟更多問題作弄他們。
我想他一直是個局外人。
為什麼他要自殺,每個人對此是怎麼想的,才是電影避而不提,沒辦法談的,角色身後的巨大背景。

父女靠著對方坐在沙發上。談到愛,十四歲女兒忽然哭了起來。格林納威試著打圓場,說:「我知道你剛失戀,但你談戀愛是否太早了?英國人平均一輩子談2.5次戀愛,當然,你很難談0.5次戀愛......」
女兒擦淚打斷他:「你可不可以不要講話像個評論家。」
忽然間我覺得這就是世間每個父親的肖像。對坦露情緒感到尷尬困窘,一心假裝沒這回事,假裝自己不在場。
片中的格林納威,並非大師名導;是妻女眼中凡人的面龐,有時格林納威比他的年紀老,有時他很小。
電影開頭,太太在家動手替他理髮。他聽到太太宣布剪完頭髮,一笑。
像小男孩理髮,讓大人在臉上睫毛上動剪,冰冷大刀片挨擦著他緊張跳動的靜脈皮膚挪動,感覺緊張,生死一線。以至終於解脫時,那笑單純得令人心碎。
總在故作姿態發表社論隱藏自己的父親,有時真情流露,是個困惑的小男孩。
父親不只是普遍固定片面的身分、義務,他還是一整個人獨特的歷史、複雜的情緒。他說「真相每分鐘都在改變」,人就是這樣面貌多變。
我以為片名「The Greenaway Alphabet」片商佳映翻譯成胡說「霸」道,看完才發現,是胡說「爸」道。
主題是父親。
確實如此。

電影很好玩。但去戲院那段路甚至更好玩。
(圖為格林納威畫作)


#格林納威
#數字迷戀
#父親
#自殺
#精神障礙
#社交障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